业务一线同学,经常说的一句话是“最难的不是搞定客户,而是内部沟通”,这几乎在任何厂商都是普遍现象。这一篇,就是要解这道题。
1.如何和财务沟通
一线销售和财务沟通,主要是销售折扣申请,代金券申请和使用,回款计收和业绩确认等。
在工作中,我们会发现,有的财务容易沟通,TA会站在业务方的角度,指导你尽量做成业务,可以称之为赋能型财务。有的财务难以沟通,像守门员一样,把业务方的需求以各种理由拒之门外。遇到前一种财务简直是福报,遇到后一种财务,撞墙后“老子不干了”的想法经常会有。所以流行这种说法:“最难的不是搞定客户,而是内部沟通,尤其是和财务的沟通”,“财务是生产力的阻碍者”,“我离职前一定要公开吐槽某个财务”。
1)财务沟通策略
为此,我们要先分析遇到这种“轴”的财务怎么办?
- 分析该财务,是对规则就是手很紧,还是人品有问题。前一种,还是可以讲道理的,你会注意到TA不会见人下菜,而是一贯坚持原则。后一种,可以看得出很势利,对不同人有不同的说法。
- 对前一种财务,要充分理解TA坚持的原则中,有什么底线。如果能够保证底线不会被突破,在此之上的变通,是可以尽量争取的。
- 对后一种财务,简单的糖衣炮弹是无效的,比如请吃饭,送小礼物啥的。要么和TA的主管建立良好的关系,刷一刷存在感,让TA忌惮你会打TA的小报告;要么请业务线的老板出马和TA的老板沟通,让TA执行沟通的结果。
- 最后,对人品有问题的财务,平时要注意抓把柄。TA对某些人放水,难免不出问题,这就是把柄。第一篇里提到的情报网此时就要利用起来了。在一个足够大的组织里,人品不好的人总是有敌人的,如果能掌握TA的把柄,并暗示TA你有相关的信息,找TA审批沟通起来会高效得多。
2)折扣申请
假设一个软件产品标价1万元,产品经理告知标准折扣是5折。这时最低能打几折呢?
- 如果这个产品是自研的,答案是0折。当然产品线的同学会非常不爽,可能在产品交付中给销售一点儿颜色看看,比如排期往后,项目支持力度降低等。
- 如果是合作伙伴的产品,会有一个供应商结算价。这个价格产品线、采购、财务都是知道的,能够向产品同学打听到。如果厂商不要毛利了,最低价是不是就是结算价了?其实不然,要看合同。供应商和云厂商之间的合同常常是按比例结算,比如3:7,卖出价1万元结3千元给供应商,卖出价1千元结3百元给供应商。听起来非常不合理,但是采购部的存在就是要店大欺客,最大化本厂的利益;只有强势的供应商能在合同中签下保底价格条款。因此,合作伙伴的产品,打到1折也很常见。
- 合作伙伴的产品尽量不要打到0折,这种情况下,最后还得压榨其他产品线,挤出一点合同款补给供应商,不然合作伙伴拒绝进场交付。这会涉及非常不愉快的沟通,和复杂的倒签流程。
3)代金券
代金券是基于一定的规则,由销售团队申请发放给客户,在下单时抵扣用的,也就是销售补贴。
代金券是要用在刀刃上的。举例两个场景:
- 一个公有云产品,如云主机,本厂和友商价格非常接近,为了拿下客户,销售申请了代金券(用的是部门的额度),实现了价格优势。
- 一个混合云项目,如大数据平台,迟迟不能拿下客户。为了破冰,申请代金券给客户,降低了门槛,签下第一期合同,目的是在后续的合同拿大单。
这两个场景,都既需要销售会讲故事,这个项目的重要性,前景的美好,还需要老板出马刷脸。
代金券也很容易被滥用。比如说IOT模组转售,云厂商的毛利率(转售加价)大约1%。这意味着如果销售为IOT产品申请到了1万元的代金券,或者为客户申请到了通用代金券(就是不限制产品范围的),销售就能把A供应商的IOT模组卖给B渠道商,刷出100万元的业务增量。还有更神的操作是把A供应商的产品,再卖给A的另一个主体公司,业界称为循环订单。很明显,这在任何厂商都是严重违规行为。
因此,财务对代金券的审批很谨慎。出了问题,如果有利益关联,TA也可能被开除;即使没有利益关联,TA在这个组织中的前途也不妙了。现在理解前面说的找财务的把柄是什么意思了吧。
4)回款和计收
理论上,一个项目的销售额,要等到客户回款了才能计收和确认业绩。但不同公司对此的规则是不一样的,有的允许“变通口径”。在财务周期的期末,如季末,半年末,财年末,经常能够沟通提前计收。这需要前线同学多研究规则,多请教老销售。
提前计收背后常常是虚假订单,销售为了熬过本财年编造的,在次财年再通过合同变更取消掉。还有的销售本财年拿奖金后走人了,到次年催回款时才发现这个项目客户根本就不清楚。
此外,一个产品或项目,能否全额计收,和产品属性有关。这将在第3个专题《云业务商业模式和计收》中详述。简单来说,规则是由财务来解读的。不同财务对计收会有不同的意见。赋能型财务,会想办法往可全额计收的规则里靠,而守门员型财务则会“手很紧”。销售不可能对每个产品的计收都理解得和财务一样专业,一个办法就是请产品线出马,因为全额计收对销售和产品而言是双赢。产品线对计收规则的理解,和财务的关系,很可能比销售更好。
5)给厂商的建议
财务和业务线之间容易形成对立关系,是因为每个业务线通常只有一个专属的财务,TA就成了财务规则的唯一解读者。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存在感,所以常引起业务方的众怒。为了缓解矛盾,建议各厂商,对每个业务部门(如产品、销售),财务用AB角分权,不要让单一财务长期负责同一个业务线。避免因为某一个财务的能力或人品不足,让整个部门的业务发展受阻。
2.如何和信控沟通
信控就是对客户授信进行评估和管控的。本来是银行才能提供授信,现在云厂商之间竞争激烈到厂商也要给客户授信了,因此就有了信控部门。
厂商的授信,意味着允许为客户申请授信额度,在此额度之内可以先消费后付款。因为混合云、专有云都是部署完毕验收后才结清全款的,用不着授信。所以授信一般是针对预付费产品,或实时扣费产品的,大多数公有云产品都是这一类。
授信在流量型产品的转售中很常见,如云广告。广告媒体都是要求预付费的,大广告主都是后付费的,这之间是由广告媒体的代理商来为广告主垫资来实现业务连接的。云厂商在转售广告资源时,就得扮演代理商的垫资角色,所以就得用信控来给客户帐期。
信控会要求销售证明客户有回款能力,并且客户的经营健康无风险。云厂商的流量型产品的客户,很多就是这种业务的代理商,经营风险本来就高。另外广告业务的客户,如电商商家、品牌商、行业服务商,他们的经营也常是如履薄冰的。
信控有两道红线:
- 客户公司有无回款风险
- 如果客户公司倒闭了,资产保全时,我方能否向法院提出依据
信控也很清楚,100个信控客户中,总会有几个不能回款的,第二条红线就很重要了。销售在信控沟通中,常常为第一条红线苦苦纠缠,把客户的风险描绘得很小。其实,信控也知道销售团队、产品线、相关的副总裁,急需这些项目来交业绩,经常得“顾全大局,高抬贵手”。此时,销售就要考虑让第二条红线可控,第一条红线才有可能松动。
其实这也很尴尬,信控不会主动说第二条红线是什么,满足了就可以对第一条红线放宽要求。所以销售和信控在沟通中要发现“冰山在水下的部分”。
3.如何和产品沟通
1)实事求是
销售一般不太和产品、技术同学打交道,这是售前的工作。所以从售前的角色出发,谈谈和产品、技术怎么打交道。售前一般搭档多个销售。这里的建议就是要对产品、技术同学实事求是。善于忽悠是销售的画像,不应该是售前的。
售前和产品的沟通,开始时要资料,要案例,了解价位水平。和客户沟通深入后,就需要产品提供较深度的支持,如到客户现场去介绍产品,讲解方案。
产品对前线来的机会会做评估,按照机会的大小决定投入的精力和资源。如果售前为一个机会不大的项目请产品出马了,最后草草收场,这个售前以后呼叫炮火时,很难再得到产品的支持。产品会说:这个团队不靠谱,以后他们说的我们都不信。这样甚至会影响该产品在整个团队的销售。
2)要评估产品
销售和售前,在把产品推介给客户,以及最终成交下单前,一定要对产品进行评估。
- 这个产品是否成熟,我是否在当小白鼠?
- 这个产品在公司的主航道吗?如果不是,未来有无被砍的风险?
- 这个产品线的人员稳定吗,主管靠谱吗?会不会因为人员动荡影响对客户的支持?
销售和售前在一个行业中经营自己,口碑很重要。不要为了短期业绩,让客户承担公司内部变化带来的风险。
4.如何和售前搭档
就像警匪片中警察总是有个搭档一样,销售会和售前工程师(架构师)形成搭档,销售负责搞定客情、商务、计收;售前负责了解产品,摸清客户需求,获得产品线支持,组织方案。
销售如何和售前搭档呢?建立互信。售前希望和销售跑客户,尽可能高效,少一些无用功。所以销售对新客户情况的判断,和客户的客情水平,客户拜访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,都会体现为是否靠谱。总会有大量的最后不产粮的客户拜访,销售要让售前看到一些签单的希望。所以销售能做到前一篇的《客户沟通》,就会让售前愿意合作。
5.如何让运营帮助你
在App、游戏、电商领域,运营可以说是业务的核心推动力,产品再好,运营不行也白搭。在云厂商,因为缺乏方法论沉淀,运营远远没达到此水准。而前线销售团队的运营,几乎就是给部门组织培训、分配任务、写汇报材料的总经理助理。云厂商裁员时运营是重灾区也很自然了。
销售需要运营吗?答案是:销售要用好运营。第一篇《认识产品》中,提到了大量的数据、情报。如果每个销售都去自己摸索,从团队视角来看是很低效的。销售可以把这些需求提出给运营,请TA们去帮助拿到数据,完成分析。这样运营才能对团队和老板产生足够的价值和影响力,也就是“拿结果”。
另外就是代金券申请,以及计收确认等,这都是很耗精力去走流程和沟通的,销售可以请运营把这部分工作集约起来去沟通,这样销售就可以专心去研究客户了。
6.如何让BI帮助你
BI的角色,常沦为给老板整理数据的角色,撰写汇报材料中的数据分析。BI也希望全部门都能学会数据化运营,这样自己生产挖掘的数据、情报就能为大家服务了,可惜大多数人没这个体感。
其实,BI是部门的利器,甚至是“暗器”。
- 帮老板看穿其他团队的数据中的水分。
- 帮部门研究出业务数字口径的漏洞,发现完成KPI的捷径。
这里就不展开了,在互信的基础上,每个BI都能对以上两点提供高价值输出。如果做不到,这个BI就根本不称职。
7.其他角色
云厂商还有很多其他的职位和角色,如采购、交付、售后服务、销售管理、产品管理、监管等,在这儿就不一一介绍了。在其他专题中会对涉及的部门职责和沟通技巧进行分析。
8.小结
综上所述,每个角色都是人,都有灵活的一面。TA们执行的规则,也并非十全十美。销售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跑客户、研究客户上面,也要对内部沟通、规则研读,给予足够的权重。机会是留给有心人的。
下一篇预告:《云业务萌新指南 — 销售新人指南:在团队中活得久一点儿》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小编撰稿的业务洞察,一家之言,认知浅薄,让同学们见笑了,希望抛砖引玉,引来有识者的真知灼见。小编将会在专题下的更新中,整理发布这些交流信息,将按同学们的要求进行脱敏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anjifoods.com/2216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