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链这个事,从直觉上理解起来似乎是很容易的,基本上,一听到跨链,我们立刻会有这样的概念:
- 从场景上——既然现在有不止一条区块链,那么显而易见地,我们需要某种让两条链产生关联的技术。
- 于是,从作用上,“跨链”应该是能够让两条链产生某种关联的技术。或者可能更确切一些,能把一条链上的某些东西“跨”到另一条链上。
因此,由于现实中确实有不止一条链存在,所以大部分人也都认可了“跨链”这个事很重要,但大部分人对于跨链的理解也就仅限于此了。究竟这个事要怎么做,难点在哪,是如何发展的,当前的技术瓶颈在什么地方,就很少有人知道了。
那么“跨链”这个事究竟是什么,难点在哪里,技术上又是怎么实现的呢?
我们先要从最基本的“跨链”概念说起。
假设,现在有两条区块链——链A和链B,而根据区块链的基本原理,我们知道区块链是个由不同节点维护的账本,这些节点通过“共识算法”来保证账本上的所有东西都经过大部分人的同意,并且不可篡改。
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,只有侧链、哈希时间锁定、公证人这三种机制。
(一)侧链
这三种方案中侧链方案的安全性最高,比如各种不同的rollup和polkadot的平行链。主链和侧链之间共享安全性。但是侧链方案一般要求原链和目标链同构,这样一来可适用的场景就要少得多。那么跨链和侧链的区别在哪呢?实际上,两者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性,但核心逻辑上——跨链中两条链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侧链不是。
(二)哈希时间锁定
这种方案号称是点对点的最去中心化的异构跨链方案,但是成本较高,用户等待时间过长,导致当前的采用率并不高。且当我们依然需要一个第三方充当换币中间节点时,也需要一个所谓的中间共识层去满足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的要求。
(三)公证人机
这是当前最常用的异构制跨链桥方案,市场上的大多数产品基本都同根同源,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几乎没有区别。主要的区别可能集中在信息校验的方式步骤,公证人的共识算法,托管钱包的签名算法等。从使用体验和安全性上的差别也都不太大。因此,从安全的角度来说,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也是有很多共性的。
2、公证人机制的产品逻辑流程
这种方案从设计哲学的角度来说其实非常简单。当我们面向异构资产跨链的需求,最直观的方案其实是“映射”。映射的意思是当用户将ETH从以太坊跨到Fantom上时。我们并不需要将资产实际转移,或者在Fantom上重新发行(这也做不到)。而是先将用户的ETH存到一个不能移动的地址,然后根据存在这个地址中用户的ETH数量,再在Fantom上发行对应的1:1的映射资产。映射资产代表了以太坊原链上那些ETH的使用权。因为有1:1的锚定,Fantom上的用户也认可这个资产的价值。
同时,这里面会存在很多问题,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多签钱包的管理问题,因为ETH从以太坊跨到Fantom上是充币,而如果用户A还想跨回来那就会涉及到提币的问题。
因此,充币和提币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就成为了最大的难点。跨链桥的技术不仅仅涉及到多签,还涉及到资产发行,跨链监听,异步验证,甚至需要发行一个独立的中间共识层(一条新链)。
从目前来看,公证人机制的跨链桥方案是体验最好,适用范围最广且成本最低的方案。并且任何产品都会经历从伤痕累累到成熟的过程,区块链产品所遭受的攻击往往都是“逻辑问题”。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增加一定会越来越好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hanjifoods.com/23336.html